行测考点:中国古代史知识梳理

文章来源:优公教育官网 发布时间: 点击次数:904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国古代史作为考点常常出现在行测考试中的人文社科类。今天,福建省公务员考试网和大家一起来梳理下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点,帮助大家理清相关的答题思路。

1.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时期。

(1)原始人群按其体质可分为“猿人”和“智人”两个时期。猿人化石主要代表有“元谋人”和“北京人”,智人化石以“山顶洞人”为代表。

(2)氏族公社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2.奴隶社会

我国奴隶社会主要经历了夏朝、商朝、西周和春秋阶段。

3.封建社会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1)经过春秋时期长期的争霸战争,至战国时,诸侯国已为数不多,主要的诸侯国是齐、楚、燕、韩、赵、魏、秦,史称“战国七雄”。

(2)秦王嬴政于公元前221年灭六国,实现统一,建立秦朝,定都咸阳。秦朝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3)公元前202年,刘邦定国号汉,先后定都洛阳、长安。

4.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1)赤壁之战

曹操企图完成统一中国大业。208年与孙权、刘备在赤壁决战、孙刘联军火攻曹军,曹军大败,史称“赤壁之战”。

(2)三国鼎立

220年,曹丕自立为帝,定都洛阳,建立魏国。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国。222年,孙权建吴国,定都建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5.封建社会的繁荣

(1)改官制,创科举

隋文帝即位后改革官制,创立科举制。

(2)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627年至649年,是李世民统治的贞观年代。由于唐太宗君臣励精图治、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开创了唐代繁荣昌盛的局面,因而被誉为“贞观之治”。

6.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1)五代十国

907年至960年,黄河流域相继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更替,统治北方长达50多年,史称五代。与五代同时,先后出现过10个割据政权交替并存,总称十国。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时期。

(2)元朝的建立和统一

1260年3月,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在开平继承蒙古汗位。1271年,忽必烈正式定国号元,忽必烈是元世祖。1276年,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南宋亡。1279年,元军消灭了南宋残余力量,元朝统一了全国。元朝的统一,结束了中国历史上自五代以来分裂割据和南北长期对峙的局面,促进了全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3)行省制与宣政院

元朝是我国疆域最辽阔的朝代,民族众多。为了加强对广阔疆域、各族人民进行有效统治,元政府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附近地区。在其他地区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由中央派官吏管理。这一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朝在中央设置宣政院,负责管理全国佛教和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元朝中央政府在西藏委派官吏、驻扎军队、清查户口、征收赋税,实行有效管辖,使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域。

7.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的逐渐衰落

(1)郑和下西洋

1405—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航海,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航行早80多年。

(2)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和明朝的灭亡

1628年,陕北农民起义爆发。农民起义军领袖高迎祥战死后,起义军主力分别由李自成和张献忠率领。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进入河南后,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这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已经发展到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新水平。1644年3月,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明崇祯帝吊死在紫禁城后的煤山,明亡。

(3)明清经济的发展

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明代从国外引进,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明代从外国引进的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也在不少地方推广种植。

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南京的丝织业后来居上,到清代已拥有三万多台织机。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福建省公务员考试网提醒考生: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点的掌握重在记忆,大家在学习这部分知识点时要注意掌握方法,做到快速记忆。

关注公众号优公教育

了解最新公考资讯

Copyright©2005-2015 优公教育 闽ICP备18013074号-1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厦门优公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出版物许可证 | 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