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公务员考试网】 言语理解与表达:片段阅读之主旨观点题
言语理解与表达是目前公考中区分度较高的一类题目。在复习备考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中,片段阅读是稳拿分和必拿分的题目,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片段阅读中的主旨观点类题目的解题技巧。
首先,学习主旨观点题,阅读方法极其重要。在阅读的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采取速读、跳读和勾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一定要知道文段说的整体意思是什么,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有效的分析和把握主旨。
其次,应该学会找出文段的重点,即阅读敏感点。在读的过程中我们要对文段中的一些词语与句子具备较强的敏感性,比如关联词语、能够表达作者某种意图的词语、首尾句等等。
【例1】在城镇化初、中期,美国奉行自由经济理论,市场机制起主要作用,联邦政府调控手段薄弱,导致过度郊区化,造成城镇发展规划结构性失衡、城市无序扩张蔓延、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对此,在城镇化后期,美国政府逐步加大调控力度,通过立法和行政干预,加强了城市规划和产业规划布局,逐步重视环境保护,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提出的“精明增长”运动,对城镇化建设产生了深刻影响。这段文字给我们的启示是( )
A.政府要重视推进城镇与农村的均衡发展
B. 生态环境是城镇化进程中首要考虑的问题
C.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方能取得成效
D.政府应该对城镇化发展施行规划与干预
【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阐述美国城镇化早期奉行自由经济理论,政府调控手段薄弱导致了诸多问题。接下来通过“对此”总结前文,引出对策,即美国政府加大调控力度,通过立法和行政干预,加强了城市规划和产业规划布局,对城镇化建设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因此文段在强调政府的规划与干预对于城镇化的重要作用,对应D项。A项,“农村”无中生有,文段并非解决城镇和农村不均衡的问题,偏离中心,排除。B项,文段中重视环境保护仅为政府加强干预的一个方面,表述片面,且“首要”无中生有,排除。C项,“与经济协调发展”非文段的重点,且没有体现出“政府”的作用,排除。因此D项当选
【例2】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通货膨胀一般是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衡量的物价涨幅,这主要是因为CPI是根据一国消费者最终消费支出的商品种类和权重编制的价格指数,该指数最直接地影响居民收入的真实购买力。政府从维护居民福利的角度看,没有哪个价格指数比CPI更合适、更体贴民意了。而该食品价格波动主导了中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波动,这不仅是因为食品价格在商品篮子中占超过三成以上的比重,更重要的是食品价格本身波动剧烈,故而关注食品价格波动成为研究中国通货膨胀的重中之重。对这段文字概括最为准确的是:()
A. 说明在中国食品价格为何成为研究通货膨胀膨胀的问题的焦点;
B. 分析控制食品价格波动对中国国计民生的意义;
C. 解释食品价格波动如何对消费者价格指数产生影响;
D. 强调提高居民的真实购买力应从控制食品价格入手。
【答案】A
【解析】文段是分总结构。首先交代通货膨胀用(CPI)衡量的物价涨幅的原因:一是该物价指数直接影响居民收入的真实购买力;二是CPI更体贴民意。三是食品价格波动主导了中国消费者价格指数波动。然后通过因果关联词“故而”引出文段的主旨句,“关注食品价格波动成为研究中国通货膨胀的重中之重。”本题答案为A选项。
通过以上两道简单的例题,大家要学会总结,对于片段阅读多花一份耐心和细心,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有帮助,考前够顺利攻克这一类题型。

关注公众号优公教育
了解最新公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