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考点:教你找资料分析中的“陷阱”
不少考生可能会问,在做资料分析时,材料中有那么多数据,如何“找”到需要的数据呢?其实很简单,就是根据题目提问的方式和选项来确定题目的考点,再通过题目给出的关键信息,回材料中找到相关内容就搞定了。那为什么有的时候题目明明很简单,同学们的错误率却居高不下呢?这就是命题人的小心机啦。命题人会给我们设置一些陷阱,比如时间陷阱,单位陷阱等。为此,福建省公务员考试网建议考生要了解陷阱长什么样,才能“跳过去”,而不是“跳进去”。
一、时间陷阱
材料给出2010-2016年的数据,题目却只问2010-2015年的变化,或者材料仅给出某几个月的情况,题目却问全年的情况。也就是说,题目的时间范围和材料给出的时间范围是否一致,是我们首先要注意的问题。
【例1】
2000-2008年,全国民政事业基本建设累计完成投资总额为多少亿元?( )
A.340.4
B.324.2
C. 307.1
D. 299.5
【解析】题目要求的是2000- 2008年的投资总额,而图形中的直接数据只有2001-2008年的,需要注意此类时间陷阱。
二、单位陷阱
资料分析做题中需要注意各材料之间以及题干中单位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我们要先把单位统一后,再计算。
【例2】
食品销售额与服装销售额最接近的季度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解析】需要注意食品销售额与服装销售额的单位不一致,一个是万元,一个是千元。统一单位后,再进行比较。
三、范围陷阱
资料分析做题需要看材料给出的范围和题干所问的是否相同,如果不同,我们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发现。
答题时注意以下几点:
1.近、接近意思是不到,略小于;
2.留意“累计”这个词;
3.注意看需要用同比、还是环比;
4.房产、地产、房地产等相近概念要注意区分。
【例3】2014年上半年,E省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1%,低于全国平均涨幅0.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3.5%,高于当期全国平均涨幅0.1个百分点。E省CPI涨幅在全国居第18位,处于平稳适度的区间。
2014年上半年,全国食品类价格涨幅比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 )
A.低1.1个百分点 B.低1.4个百分点
C.高1.1个百分点 D.高1.4个百分点
【解析】需要注意,题干问的是全国食品类价格涨幅比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而材料中给的是E省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范围不同,故数据不可直接使用。
福建省公务员考试网还总结出一点:资料分析中有些陷阱容易被一眼看穿,有些则隐藏得相对较深,但不管是哪类陷阱,只要考生对常见的陷阱和易错点了然于心,做题时细心,就一定可以避开它们。

关注公众号优公教育
了解最新公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