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考点:二十四节气

文章来源:优公教育官网 发布时间: 点击次数:1325

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在事业单位行测考试历史文化常识中,也经常考查“二十四节气”的知识,主要的考查范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具体节气及其对农作物、天气的影响。福建省公务员考试网总结了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具体理论内容,望对考生的公基备考提供帮助。

一、历史由来

1.春秋战国时代,汉族劳动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就是冬至)、  日北至(就是夏至)的概念。

2.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3.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编写的《淮南子》一书中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4.西汉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

二、节气

二十四节气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警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1.反映季节:

①立春:立春到立夏前为春季。

②立夏:立夏到立秋前为夏季。

③立秋:立秋到立冬前为秋季。

④立冬:立冬到立春前为冬季。

2.反应寒热程度

①小暑:天气已经很热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

②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

③处暑:“处”含有躲藏、终止之意,所以“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是气温下降的一个转折点。

④小寒: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

⑤大寒: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

3.反应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

①白露: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地面水汽结露。

②寒露: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

③霜降:当气温降至零摄氏度以下时,水汽凝华为霜。

4.反应太阳高度

①春分(每年3月21日左右):太阳几乎直射赤道,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

②夏至(每年6月22日左右):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正午太阳最高,所以古时候又把这天叫作日北至 ,意思是太阳运行到最北的一日。

③秋分(每年9月23日左右):同春分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是秋季90天的中分点,因而称秋分。

④冬至(每年12月22日左右):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

5.反应降水现象

①雨水: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

②谷雨: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

③小雪: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

④大雪:天气更冷,降雪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往往雪下得大、范围也广。

6.反应自然物候

①惊蛰: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士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

②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7.反应作物的成熟、收成情况

①小满: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②芒种:“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所以“芒种”即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

三、真题演练

下列说法符合生活实际的是(    )。

A.小满时节,我国东部由低温导致呼吸疾病明显增多

B.芒种时节,我国南方居民发现春困的感觉有所加剧

C.处暑时节,我国北方医院里中暑病人相对有所减少

D.雨水过后我国西部蚊蝇所传播的疾病开始明显增多

【优公解析】C。A项错误,小满过后,全国各地渐次进入了夏季,南北温差进一步缩小,温度升高,降水进一步增多, 呼吸疾病减少。B项错误,芒种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温度升高,接近夏季,春困的感觉应该减少。C项正确,处暑天气由热转凉,北方尤为明显,中暑人数减少。D项错误,雨水时节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但仍处于初春低温时期,蚊蝇较少。故正确答案为C。


- 推荐阅读 -

更多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相关文章

更多公务员考试行测科目相关文章

更多公务员考试申论科目相关文章


关注公众号优公教育

了解最新公考资讯

Copyright©2005-2015 优公教育 闽ICP备18013074号-1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厦门优公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出版物许可证 | 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