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国共合作与抗日战争
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争取独立自由史册上可歌可泣的一页,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饱经沧桑的一章。在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中,历史文化常识会时常考查关于国共合作与抗日战争的知识,福建省公务员考试网特地整理了这部分考点,供考生学习参考。
一、国共合作
1.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4年,在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撮合下,国共两党以“党内合作”的形式实现了第一次合作。
(1)合作原因
①革命形势和历史任务要求国共两党齐心掀起大革命——在列强的操纵下,封建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愈演愈烈,“打倒列强,铲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②国共合作是两党共同的愿望——共产党认为在中国当时的政党中,只有国民党算得上是真的民主派,而且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国民党在当时人们的心中有崇高的威望;孙中山在多次革命后也认识到依靠军阀搞革命是不行的。
③中外影响: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推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五四运动爆发的影响。
(2)起始过程
①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成为第一次国共 合作的政治基础,标志着国民党改组的完成和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②1927年,蒋介石制造四一二政变、汪精卫制造七一五政变,疯狂屠杀共产党员、革命群众和国民党左派,国共合作宣告破裂,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国民大革命失败。
(3)合作成果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宣传了共产党的纲领,扩大了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共产党开始掌握部分革命武装;广大人民群众受到一次革命洗礼,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
2.第二次国共合作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建立合作,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共产党方面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总路线。会议后,共产党一方面积极推动一二·九学生运动后全国人民日益高涨的抗日救亡运动的浪潮,另一方面,尽可能地向国民党上层领导人和军队将领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2)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12日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和西北军总指挥杨虎城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 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西安发动“兵谏”。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3)日本
①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向北平西南的卢沟桥发动进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发布通电号召全中国军民团结起来,抵抗日本的侵略。
②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八一三事变),扬言3个月灭亡中国;由于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地直接受到威胁,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
(4)具体过程
①1937年8月中旬,蒋介石被迫同意将在陕北的中央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
②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③9月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事实上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④10月间,又将在南方13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
3.双十协定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与国民党政府代表在重庆举行谈判,经过43天的谈判,于10月10日签署《国民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但实质上并没有解决两党之间的核心矛盾,未能改变分裂局面。在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不久,蒋介石单方面撕毁《双十协定》。
二、抗日战争(第二次中日战争)
抗日战争,是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
1.十四年抗战
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算起,至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结束,共十四年抗战。
2.重大事件
(1) 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 等地挑起战争冲突,国民政府则采取妥协政策避免冲突扩大。
(2)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3)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以日本偷袭珍珠港为先导)后,美国的罗斯福政府正式对日宣战,中国战场成为二战的主战场之一。
(4)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3.影响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人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 推荐阅读 -

关注公众号优公教育
了解最新公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