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考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联系和区别
通货膨胀是指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二通货紧缩是指当市场上流通货币减少,人民的货币所得减少,购买力下降,影响物价的下跌。作为市场经济的两大经济现象,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也是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模块常考的内容,福建省公务员考试网特此整理了这二者的联系与区别,供事业单位考生学习。
作为两种截然相反的经济现象,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含义不同
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通货紧缩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减少或货币供应量的增幅滞后于生产增长的幅度,以致引起对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从而导致物价总水平在较长时间内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
二、引起的原因不同
通货膨胀主要是纸币的发行量大大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的,另外经济结构不合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生产资料价格大幅调整、需求膨胀等因素也是引起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通货紧缩主要是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由商品短缺转为相对过剩,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引起的,另外,货币供应增长乏力、金融危机等因素也是引发通货紧缩的重要原因。
三、表现形式不同
一般而言,通货膨胀表现为纸币贬值,价格普遍上涨,经济过热;而通货紧缩表现为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普遍下跌,经济低迷、过冷。这种现象通常出现在经济相对萎缩时期,表现为社会总需求持续小于社会总供给,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通货紧缩的过程往往伴随着生产下降、市场萎缩、企业利润率降低、生产投资减少以及失业增加、收入下降待现象。
四、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不同
通货膨胀的出现,对企业生产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使人们手中的钱变得不值钱了,存款所代表的实物量也就变少了,这就等于减少了人们的实际收入。它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使人民群众的购买力和实际生活水平下降,造成人心和社会的不稳定;搞乱经济关系,使价格信号失真,误导资源配置;破坏改革、开放、发展的环境,增加改革难度,影响外来投资;给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破坏市场秩序等。通货紧缩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必须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般来说,适度的通货紧缩,通过加剧市场竞争,有助于调整经济结构和挤去经济的泡沫,也会促使企业加强技术投入和技术创新,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对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的一面。但过度的通货紧缩,会导致市场银根趋紧,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市场销售不振,影响企业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强化了居民“买涨不买跌”心理,左右了企业的“惜投”和居民的“惜购”,限制了社会需求的有效增长,最终导致经济增长乏力,经济增长率下降。由此看来,通货紧缩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也有不利的一面。
五、应对的措施不同
我国抑制通货膨胀的措施主要有: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消费过快增长,保持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基本平衡;实行适度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大力抓好农业生产,保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整顿市场流通秩序,规范价格行为等。我国抑制通货紧缩趋势的措施主要有: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发展生产,实行正确的消费政策,刺激消费需求;实施出口多元化战略,调整出口结构,努力扩大出口,增大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力度等。
- 推荐阅读 -

关注公众号优公教育
了解最新公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