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考点:类比推理常考对应关系

文章来源:优公教育官网 发布时间: 点击次数:4491

对应关系就是两种概念(或两个事物)通过某个关系联系起来,对应关系可以对应,也可以不一一对应。在公务员行测考试中,涉及的对应关系有八种,其中有七种比较常考。福建省公务员考试网就对类比推理中常考的七种对应关系给考生进行总结。

一、功能对应

功能对应包含三个方面:(1)题干中的词汇具有同种功能,如“打火机:火柴”;(2)题干中一个词汇是另一个词汇的功能,如“蜡烛:照明”;(3)题干中一个词汇的功能是针对另一个词汇的,如“黑板擦:黑板”对于数据

日记对于(    )相当于(    )

A.纪念  查证

B.经历  内存

C.年鉴  计算机

D.日期  图片

【优公解析】A项日记有纪念的功能,查证与数据之间是动宾关系,即查证数据,前后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B项日记有记录经历的功能,内存有记录CPU中的运算数据的功能,前后逻辑关系一致。C项日记是按天记录的,年鉴是按年编撰出版的参考性工具书,两者没有必然联系;计算机的功能是处理数据,前后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D项日记按照日期来记录,图片和数据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因此,本题答案为B选项。

二、场所对应

场所对应指的是事物与其场所的一种对应关系。如“饭:碗”“篮球架:篮球场”。

【例2】药物:胶囊

A.桌椅:桌面

B.电脑:屏幕

C.书本:封面

D.物品:木箱

【优公解析】药物成分可以装在胶囊里,而物品可以存放在木箱里,均为物品与场所的对应关系。因此,本题答案为D选项。

三、依据对应

依据对应是指做一件事情应该遵循定的原则或提供定的凭证。具体在题目中表现为:要做的事情为一个词汇,原则或凭证为一个词汇。如“看电影:电影票”“取款:银行卡”。

【例3】抽样调查:抽样原则

A.调查问卷:征求意见

B.设备操作:操作规程

C.数学模型:建模软件

D.人物访谈:访谈内容

【优公解析】抽样调查时要根据抽样原则进行,设备操作要依据操作规程进行。B项与题干逻辑关系最为相似。A项,征求意见是调查问卷的目的,排除。C项,建模软件是构建数学模型的工具,排除。D项,访谈内容是人物访谈的基本内容,排除。因此,本题答案为B选项。

四、成品对应

成品对应是指题干中一个词汇为成品,另一个词汇是制作出该成品的原材料。如“家具:木材”“衣服:布料”。需要注意的是,在成品对应的类比推理中,考点集中在原材料制成成品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如:是否需要去除原材料中的多余部分;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反应;在成品制成后还能不能看出原材料是什么。

【例4】树根:根雕

A.纸张:剪纸

B.陶土:瓷器

C.竹子:竹排  

D.水泥:砚台

【优公解析】树根经雕刻成为根雕,“根雕”是成品,同时,雕刻的过程是去除树根的多余部分;纸张经剪裁成为剪纸,“剪纸”是成品,同时,剪纸的过程是去除纸张的多余部分。因此,本题答案为A选项。

五、时间顺序对应

时间顺序对应是指题干中词语所代表的事物之间具有时间先后或逻辑先后顺序。如“手术:消毒”(先消毒后手术)。

【例5】设计:发放:问卷

A.复制:修改:文字

B.预习:复习:考试

C.播放:快进:磁带

D.制定:执行:政策

【优公解析】设计和发放两个动词,都可以和问卷组成动宾短语,设计问卷是筹划准备阶段,发放问卷是实施阶段,两者是前后顺序关系。A项,复制文字和修改文字两者的前后顺序不是固定的,与题干逻辑关系不同。B项,预习和复习是动词,但不能与考试组成动宾短语,与题干逻辑关系不同。C项,在磁带的播放过程中,可以随时播放和快进,两者的前后顺序关系不是固定的,与题干逻辑关系不同。D项,制定和执行是两个动词,都可以和政策组成动宾短语,制定政策是筹划准备阶段,执行政策是实施阶段,两者是前后顺序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相同。因此,本题答案为D选项。

六、条件对应

条件对应是指题干中的一个词汇是另一个词汇发生的充分条件或者必要条件。如果A能推出B,那么A就是B的充分条件。

如果没有A,则必然没有B,换言之,如果有B,则必然有A,那么A就是B的必要条件。

如“公务员:笔试通过”(考上公务员是笔试通过的充分条件或者说笔试通过是考上公务员的必要条件);“满18周岁:选举权”(年满18周岁是获得选举权的必要条件)。

【例6】氧气:燃烧

A.吃饭:健康

B.打雷:下雨

C.水涨:船高  

D.团员:党员

【优公解析】氧气是燃烧的必要条件,吃饭是健康的必要条件,A项与题干逻辑关系最为相符。B项,打雷不是下雨的必要条件;C项,水涨不是船高的必要条件;D项,团员不是党员的必要条件。因此,本题答案为A选项。

七、常识对应

常识对应指的是我们可以根据常识来判断题干中词语之间有何关系。涉及的常识内容包括历史、地理、文学等。如“精忠报国:岳飞”;“边城:沈从文”。

【例7】法律:法育

A.地图:路盲

B.黑暗:夜盲

C.文字:文盲

D.雪地:雪盲

【优公解析】法盲是缺乏法律知识或没有法律意识的成年人。A项,路盲是指没有方向感或者方向感差的人,并不是缺乏地图知识的人,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B项;夜盲是指在光线昏暗环境下或夜晚视物不清或完全看不见东西、行动困难的人,并不是缺乏黑暗知识的人,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C项,文盲是指不识字并且不会写字的成年人,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当选。D项,雪盲是指紫外线对眼角膜和结膜上皮造成损害引起的炎症,并不是缺乏雪地知识的人,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因此,本题答案为C选项。

这几年类比推理中对于对应关系的考察比较重视,出题形式也越发新颖,考生平时备考复习也一定要注重常识的积累,简单的题目一定是大家必须要争分的题目,福建省公务员考试网最后希望通过本文的总结能给广大考生带来一些帮助。


- 推荐阅读 -

更多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相关文章

更多公务员考试行测科目相关文章

更多公务员考试申论科目相关文章


关注公众号优公教育

了解最新公考资讯

Copyright©2005-2015 优公教育 闽ICP备18013074号-1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厦门优公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出版物许可证 | 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