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公务员考试行测考点:“三段论”解题技巧

文章来源:优公教育官网 发布时间: 点击次数:754

三段论题目,是公务员考试中逻辑判断的高频考点之一,虽然这类题型在逻辑判断中的难度偏中等,但题型不时会有“变形”。三段论题型的答题规律比较容易掌握,只要认真学习就可以快速排除干扰项,福建省公务员考试网在此为考生揭示三段论的解题规律。

一、何为三段论

三段论在必然性推理中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它是由两个前提共同推出的一个新的结论。比如说:所有A是B,所有B是C,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这两句话得出所有的A是C这样的结论,这个推理过程就是典型的三段论的推理过程。

二、解题方法

1.特征排除法

特征排除法是指通过总结三段论基本形式的特征,结合题干所给前提和结论,找到缺少的前提特征,进行选项排除。

常见的三段论基本形式如下:

所有A是B,所有B是C,则所有A是C。

有些A是B,所有B是C,则有些A是C。

所有A是B,所有B非C,则所有A非C。

有些A是B,所有B非C,则有些A非C。

经过总结可以发现三段论基本特征如下:

(1)从前提到结论,A、B、C三个概念各出现两次

(2)从前提到结论,最终消去的是“是B,所有B”

(3)前提出现“有些”,结论一定为“有些”

(4)前提至少出现一个“所有”,且消去的概念前为“所有”开头

(5)结论中的否定词与前提相对应

通过反向观察选项,可以找到其中符合与不符合基本特征的项,逐一排除即可。

【例1】搞阴谋诡计的人不被人信任,所以正直的人不搞阴谋诡计。

得出以上结论必需的前提条件是:(    )。

A.正直的人被人信任

B.搞阴谋诡计的人不是正直的人

C.有的正直的人也搞阴谋诡计

D.有的搞阴谋诡计的人也被人信任

【优公解析】A。按照三段论的特征,前提与结论中的概念应该各出现两次。总结发现“搞阴谋诡计”出现两次,“被人信任”和“正直的人”各出现一次,所以选项需要补充这两个概念,故可以直接选择A项。

通过上面题目会发现当题干只有一个前提和一个结论的时候,使用特征排除法解决相对来说比较快捷。

2.主谓拆分法

主谓拆分法是指将题干结论从联项位置拆成两个分别含有主项谓项的直言命题,然后分别与题干命题进行匹配,从而确定前提中缺少的中项形式,将前提补充完整。

即:假设题干前提为“有些A是B”,结论是“有些A是C”。要补充前提,我们就可以将结论拆成“有些A是X”和“所有X是C”,与题干所给前提对比发现,中项X就是B,所以需要补充的另外一个前提就是“所有B是C”。

【例2】在本届运动会上,所有参加4*100米比赛的田径运动员都参加了100米比赛,再加上一下哪项陈述,可以合乎逻辑地推出“有些参加200米比赛的田径运动员没有参加4*100米比赛”?

A.有些参加200米比赛的田径运动员也参加了100米比赛

B.有些参加4*100米比赛的田径运动员没有参加200米比赛

C.有些没有参加100米比赛的田径运动员参加了200米比赛

D.有些没有参加200米比赛的田径运动员也没有参加100米比赛

【优公解析】C。使用主谓拆分法,将结论拆成“有些参加200米比赛的田径运动员是X”和“所有X是没有参加4*100米比赛”,对比前提,将前提转化成“所有没参加100米比赛的田径运动员都没有参加4*100米比赛”,所以X是“没参加100米比赛的田径运动员”;所以需要补充的前提是“有些参加200米比赛的田径运动员没有参加100米比赛”,换位转换为“有些没有参加100米比赛的田径运动员参加了200米比赛”,故选C项。

以上就是福建省公务员考试网讲解的两种解三段论题型的方法,主谓拆分法要比特征排除法复杂,但是当三段论前提型题干中给出多个前提和一个结论时,主谓拆分法就会更简洁明了,可以帮助快速确定参与推理的前提。


- 推荐阅读 -

更多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相关文章

更多公务员考试行测科目相关文章

更多公务员考试申论科目相关文章


关注公众号优公教育

了解最新公考资讯

Copyright©2005-2015 优公教育 闽ICP备18013074号-1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厦门优公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出版物许可证 | 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