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必考:从央行“降准”看货币政策

文章来源:优公教育官网 发布时间: 点击次数:815

在事业单位考试中,货币政策也作为考试热点,但也是易错点。货币政策有很多,考试中常考的包括一般性货币政策(又称传统货币政策),即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操作(又称公开市场业务),以及其他货币政策工具中的基准利率四种货币政策工具,福建省公务员考试网为大家讲解一下其含义: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根据法律规定,商业银行等将其吸收的存款和发行的票据存放在中央银行的最低比率。通常以不兑现货币形式存放在中央银行。当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允许贷出的货币将减少,同时货币乘数减少,货币规模将收缩。例如:某商业银行吸收100万存款,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30%,则须存放于中央银行30万元,而70万元允许该商业银行贷出。

二、再贴现率

再贴现指商业银行持客户贴现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请求贴现,以取得中央银行的信用支持。再贴现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中央银行根据政策需要调整再贴现率。当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时,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上升,基础货币得到收缩。例如:某商业银行将100万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进行再贴现,如再贴现率为5%,则该商业银行实际能得到的货币为95万。

三、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业务

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票据的活动即为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目的在于调控基础货币,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央行卖出有价证券、票据,则可以吸收市场货币,央行买进有价证券、票据,则可以向市场提供货币;央行借此从而吞吐基础货币量。

四、基准利率

基准利率是金融市场上具有普遍参照作用的利率,其他利率水平或金融资产价格均可根据这一基准利率水平来确定。央行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可以间接调整流通货币量。例如:央行提高基准利率,则会刺激市场增加存款,减少贷款,从而减少市场流通货币量。

重要口诀

货币政策工具影响市场货币供应量方向一直是易记忆混淆的一个考点,但其实通过一个口诀可以轻松解决,即:“通货膨胀一出现,三率提高多卖券”,即通货膨胀时,应减少货币供应量,采取紧缩政策,此时央行应调高“三率”(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基准利率),同时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反之,通货紧缩时则调低三率并买进有价证券。通过这一口决,基本可以应对考试中出现的大部分情况。

【例1】(单选)在国民经济过热,需要适当“降温”时,应采取何种货币政策工具:( )

A.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B.提高再贴现率

C.降低基准利率

D.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债券

【优公解析】B。国民经济过热,即发生了通货膨胀,需要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依据“通货膨胀一出现,三率提高多卖券”的口诀,可以发现只有B答案符合要求。故本题答案为B。


- 推荐阅读 -

更多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相关文章

更多公务员考试行测科目相关文章

更多公务员考试申论科目相关文章


关注公众号优公教育

了解最新公考资讯

Copyright©2005-2015 优公教育 闽ICP备18013074号-1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厦门优公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出版物许可证 | 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