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考点:危险!不要误入细节题“陷阱”
细节判断题一向是行测中的高频考点,就目前的趋势来看,细节题占的比重正在逐年上升。但是这种题型主要考察的是细节分析和辨别能力,所以往往比较晦涩难懂,考生们稍有不慎就可能落入出题人的“陷阱”。今天,福建省公务员考试网就来盘点一下细节判断题中最易出现的各类“陷阱”标志吧!
一、细节题“陷阱”整理
1.无中生有:文段中本身没有涉及到一些内容或概念,但在某一个选项中突然被提及,在原文中查到不到任何依据来源的选项,一般都属于无中生有。
2.正话反说:选项中将作者本身的意图完全以相反的方式展现出来,有悖于作者的观点或内容。
3.绝对表述:如果选项中绝对化词汇,例如:必然、一定、必须、全部、一切等等词语,我们一定要快速定位作者的原句。看看是否也是绝对化的表述,如果是,此选项正确;反之,即错误选项。
4.偷换概念:将极为相似的一些概念进行混淆。但一定要注意,很多事物虽然相近似,但本质不同,完全不可以被替换,如患癌症和死于癌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5.混淆范围:通篇行文的描述中,存在非常明确的一切范围。而在个别选项的表述中,被扩大或者缩小该范围,那么就属于混淆范围。如题干中是明朝舞台上的青少年武将,选项中变成了青少年武将,扩大了范围。
6.偷换时态:时态上的偷换常被列为错误选项来干扰考生,因此考生作答过程中就要严格注意有关时态的表述,如“将要”、“要”一类的词均表示将来时态;“已”、“已经”、“过”、“了”均表示过去时态;“着”、“正在”等则表示正在进行时态,因此考生在做细节判断题时,一定要引起极大注意,对应原文重点分析选项有无时态上的偷换。
二、真题实训
【例题1】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将委托专业金融机构对中国女足发展基金进行管理和运作,其收益部分用于资助中国女子足球队改善生活和训练条件,开展交流与合作,培养选拔后备力量。
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是( )
A、中国女足发展基金,将解决中国女足所面临的问题
B、广泛开展交往合作,是培养和选拔女足后备力量的保证
C、中国女足的活动,由受委托的专业金融机构管理和运作
D、中国女足发展基金,已确定了管理机制和运作规则
【参考答案】A
【优公解析】这道细节题目题面较短,可以依次直接把选项当中的关键词带入文段比对。A选项感觉没有原文,可以暂缓。B选项的原文出现在文段末尾,进行比对,发现选项逻辑关系与文段有差异。C选项中关键词为“管理和运作”,文段的第一行出现原文,经过比对,文段是专业的金融机构管理运作中国女足基金,但选项变成了管理运作中国女足的活动。D选项时态词“已”与文段当中第一行的时态词“将”矛盾。这道题目选择A选项。
【例题2】避讳是为了表示对封建君主和尊者的敬畏,必须避免直接说出他们的名字而采用别的方式加以表达。它是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又是家天下和尊祖敬宗的体现。它起源于西周,完备于秦汉,盛行于唐宋,到清代的雍正、乾隆年间发展到极致。避讳作为封建社会特有的禁忌制度目前已经消亡了,但是,不许犯忌和害怕犯忌的双向心理并没有消除,避讳已演变为某些趋吉避凶的习俗,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依然存在。
根据这段文字,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趋吉避凶的心理使人们进行各种避讳
B在当今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避讳现象
C避讳由统治者运用国家权力强令实行
D封建社会的发展使得避讳愈来愈严格
【参考答案】B
【优公解析】A项,原文说明的是人们“为了表示对封建君主和尊者的敬畏”而使用了避讳,所以A项不正确。C项,原文并没有表明实施的办法。D项中“使得”表明因果,说明封建社会是避讳发展的原因,从原文中看不出来,是对原文逻辑关系的偷换,所以不正确。B项中,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避讳现象是发生变化之后的现象,与传统的概念有所区别,符合原文的意思。
通过上述真题的讲解,福建省公务员考试网希望大家可以从中吸取到有益的精华部分,争取在考试中躲开出题人设置的“陷阱”,提高做题准确率,最终金榜题名,得到自己想要的理想职位。
- 推荐阅读 -

关注公众号优公教育
了解最新公考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