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小心!别掉入这些经济学“陷阱”

文章来源:优公教育官网 发布时间: 点击次数:919

“不愿打,但也不怕打,必要时不得不打”,这是中国对于美方发起的贸易战的态度,5月13日的新闻联播让我们感受了国家的大国风范!中美贸易战必然成为接下去考试的重点!那么,关于这一事件,有什么相关的考点呢?福建省事业单位招考网今天便为大家整理经济学中常考的名词,以下“陷阱”也是和国际经济息息相关的,请大家认真掌握。

修昔底德陷阱”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这一说法来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巨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的评论,“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和因而引起斯巴达的恐惧”。即在现实中,两个大国的战略判断与感情好恶的致命结合,随着时间的流逝,会导致健康的竞争变成你死我活的敌对,甚至更糟。 

中等收入陷阱指一个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00美元左右)后,可能出现两种结果:1.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发达国家。2.出现贫富悬殊、环境恶化甚至社会动荡等问题,导致经济发展徘徊不前。后一种结果称走入了中等收入陷阱。人民论坛杂志在征求50位国内知名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列出了“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十个方面的特征,包括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民主乱象、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动荡、信仰缺失、金融体系脆弱等。

金德尔伯格陷阱”,是由美国智库学者约瑟夫·奈重提的一个概念,指在曾经具有世界领袖地位的大国衰落之际,由于新兴大国无力提供必要的全球公共品,从而造成世界治理的领导力真空这样一种局面。他试图用金德尔伯格陷阱来说明,中国崛起以后的动向可能不是“示强”,而是“示弱”,即不愿承担目前美国无力负责的重要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从而使世界陷入领导力空缺、危机四起的险境。

塔西佗陷阱”得名于古罗马时代的历史学家塔西佗。这一概念最初来自塔西佗所著的《塔西佗历史》,是塔西佗在评价一位罗马皇帝时所说的话:"一旦皇帝成了人们憎恨的对象,他做的好事和坏事就同样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厌恶。"之后被中国学者引申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指当政府部门或某一组织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关注公众号优公教育

了解最新公考资讯

Copyright©2005-2015 优公教育 闽ICP备18013074号-1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厦门优公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出版物许可证 | 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