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考点:我国的分配制度

文章来源:优公教育官网 发布时间: 点击次数:1282

众所周知,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决定了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在考试中其考察形式以识记为主,也设计到重要名词内涵的理解。今天福建省事业单位招考网为大家带来的就是分配制度这个考点的重要内容。

一、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我国的分配方式为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一)按劳分配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其含义是按照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按照个人提供给社会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这里一定要注意,按劳分配只存在于生产资料公有制中,比如国企工人的工资、津贴等。

2.按劳分配的原因:首先,所有制决定分配制。在我国,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这一先决条件决定了我国以按劳分配为主。其次,生产力水平是按劳分配的物质前提。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对欠发达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当前我们无法实现按需分配,只能采取“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形式。

3.需要注意的是,在考试中,按劳分配除了两大前提(所有制和生产力水平)之外,还会考察按劳分配这一概念中“劳”的内涵。这里的“劳动”,指的是劳动的数量和质量的综合考量,即劳动贡献的多少。而劳动贡献,既非单独的数量或质量一个因素的考量,也不是单纯的参照劳动时间长短。

(二)按要素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生产要素包括劳动、技术、资本、管理(企业家才能)等。

(1)按劳动力要素分配,是指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收入。

(2)按技术要素分配主要包括以专利权的形式获得专利收益和以技术入股的形式获取利润分红两个方面。

(3)居民的按资本要素分配主要包括以下具体形式:一是将资金用于银行储蓄,获取利息收入:二是将资金用于购买各种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获取利润、红利、股息以及有价证券买卖收入;三是将资金以独资、合资等形式从事实业投资以获取投资利润;四是将自有房产、车辆等出租获取租金收入。

(4)管理是一项重要的生产要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主要表现为组织协调和指挥运筹才能。在分配形式上,主要包括承包制、年薪制、津贴制等。

二、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

1.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在我国,初次分配主要依托生产部门展开,再分配则是指政府对国民收入进行第二次分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2.三次分配

三次分配是一种新兴的分配方式,主要依靠社会力量(如慈善组织)实现。三次分配与效率和公平无关,更看重成员的社会责任。

关注公众号优公教育

了解最新公考资讯

Copyright©2005-2015 优公教育 闽ICP备18013074号-1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厦门优公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出版物许可证 | 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