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考点:结语推断题解题思路

文章来源:优公教育官网 发布时间: 点击次数:893

言语题在行测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考生们的成绩,如果在这一模块上没有做到80%以上的正确率,就很难在考试大军中脱颖而出。今天要介绍的是语句表达中的结语推断题型,做这一类的题型的时候,考生重点注意两个方向,一是要保持材料和结语的范围、话题一致,二是要保持作者态度倾向性的一致。今天,福建省公务员考试网就来为大家概括一下结语推断题的答题方向吧!

一、五大类型

1.背景介绍型

此类题型的材料多为文章的引言,主要通过交代背景,介绍问题的现状,来说明写作的原因、目的及文章的主要内容。相比其他类型,此种题型的材料包含的信息多而杂,考生一定要选择信息比较全面的选项。

2.开门见山型

此类材料引出话题的方式就是开篇点题,文段开篇提出作者想要阐述的论点,但接下来并未直接阐述主要论点,二是插入一些其他文字。这时考生就会疑惑究竟哪些内容才是作者下文想要着重介绍的?这时有一个判断技巧,考生要注意话题的新旧对比、特殊与一般对比,作者一般不会写众所周知的事情,而多倾向于介绍能引起大家兴趣的新现象和特殊事物。

3.因果相继型

题干的特点是前句是因,后句是果。这段文字整体上是一种因果逻辑关系。以此类推,下文的内容是提干所构成的因果关系中的一环,因此题干是原因,选项是结果。

4.引经据典型

这种题型是通过引用传说、诗文、典故等,把要说的话题引出来,段尾的内容往往才是作者论述的重点。出题人往往把文中引述的内容作为干扰项迷惑考生,因此考生做题时一定要把选项与引述内容仔细对照,谨防误选。

5.自问自答型

此种题型是作者通过自问自答的形式来引出要阐述的内容。一般情况下,所给的材料中“答”的部分很模糊、笼统。看了这个“答”后读者可能还是不明白这个文体。这时,为了阐述清楚自己的论点,作者必须对“答”做进一步的解释,而这也就是此题的考点。

二、解题思路

1.首先是最简单的一类题目,归为“话题推演”类,即文段话题按照A-B-C的顺序推演,因此后文话题紧接着C展开,即与后半段内容话题的一致性

2.难度稍大的一类称为“内容衔接”类,即选项内容是对末句的补充说明。例如前文阐述了一个问题,那么下文可能就是对问题的分析或对策。我们也可以通作者文段当中的一些言辞,确定作者的表达倾向性。

3.结余推断题难度最大的一类是通过“行文脉络”来解题的。这种方法通常适用于文段为总分结构的情况。例如首句提出观点后,后文通过举例说明。在这种情况下,“接下来最可能谈论的内容是”是延续总句话题而非尾句。

三、真题演练

【例题1】中国很早就有鲛人的传说。魏晋时代,有关鲛人的记述渐多渐细,在曹植、左思、张华的诗文中都提到过鲛人,传说中的鲛人过着神秘的生活,干宝《搜神记》载:“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虽然不断有学者做出鲛人为海洋动物或人鱼之类的考证,我个人还是认为他们是在海洋生活的人类,其生活习性对大陆人而言很陌生,为他们增添了神秘色彩。

作者接下来最有可能主要介绍的是:

A.关于鲛人的考证

B.鲛人的神秘传说

C.有关鲛人的诗文

D.鲛人的真正居处

【参考答案】A

【优公解析】通过“接下来”一词可判定是结语推断题,最后一句话“虽然不断有学者做出鲛人为海洋动物或人鱼之类的考证,我个人还是认为……”,可知文段的话题是讲述鲛人的“考证”,则得出此题答案为A项。此题难度较高,很多语文基础不好的考生容易看不懂结尾句的真正话题,那么我们也可以用另一种思路来做题——排除法。B项“鲛人的神秘传说”在文段的开头已经讲过;C项在原文的地二句也有讲述;D项虽然最后一句有提及,但不仅提到了“在海洋生活”,还有讲到“其生活习性”,如果我们下文只讲述“真正居处”显然不够全面,所以排除D项。由此,也可以得出此题答案为A项。

【例题2】中国的电视人,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无论手机、网络还是其他移动终端,真正对电视形成挑战的,不是这些实体的机构和渠道,而是在这些媒体环境浸泡之下慢慢嬗变的受众。这些受众,他们也许是电视观众,也许是网民,也许是“手拍暴民”,电视内容从传递到他们身上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脱离了制作者的掌控。这些受众将从电视节目中获得什么样的信息、乐趣和价值观,他们将如何解读、衍生、变造电视节目,都让电视人夜不能寐。

文章接下来最可能讲述的是( )。

A.电视受众趣味发生变化的原因

B.电视制作人如何引导受众的审美导向

C.电视制作如何适应受众趣味的变化

D.受众如何利用手机、网络等媒体发表见解

【参考答案】C

【优公解析】文段尾句提到受众的兴趣发生变化,使电视人夜不能寐,接下来应该围绕电视人夜不能寐这一话题展开,首先排除A、D,考生很容易误选B。由于文段的倒数第二句“电视内容脱离了制作者的掌控”,说明电视制作者的地位从主动转为被动,因此电视制作人不能引导受众的审美导向,只能被动地适应受众趣味的变化,答案选C。

福建省公务员考试网提醒考生:结语推断题的推断结论有时候不一定会出现的末尾,也有可能是语句的中间部分,这一点不难判断出来,重点是需要考生日常积累各种的题型,这样在行测考试中就能一眼判断出来一整段话的结论究竟是什么。


- 推荐阅读 -

更多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相关文章

更多公务员考试行测科目相关文章

更多公务员考试申论科目相关文章

关注公众号优公教育

了解最新公考资讯

Copyright©2005-2015 优公教育 闽ICP备18013074号-1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厦门优公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出版物许可证 | 营业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