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中国古代选拔制度

文章来源:优公教育官网 发布时间: 点击次数:1199

在公共基础知识考试中古代选拔制度也是一大考点,虽然出现的频率低,但是也是一个重要的得分点,为了不让考生们错失这一大得分点,今天福建省公务员考试网就来为大家盘点一下中国古代选拔制度吧!

一、夏商周——世卿世禄制

原始社会末期尧实行“天下为公,选贤举能”的禅让制。尧禅让给舜,舜把王位传给了禹,而大禹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开始了家天下的局面,而选官制度也由此变成了以家世背景为基础的世卿世禄制。

“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即子孙世世代代沿袭继承祖辈的官爵、财物。

二、秦——按功授爵

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便实行的:“奖励军功,按功授爵”。打破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制,鼓舞士气,大大提高了秦国的战斗力。

三、两汉——察举制、征辟制

察举制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征辟制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四、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中正官: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包括本州和散居其他各郡的士人。

九品:根据家世和个人品行定品级。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于是就行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五、隋至清——科举制

隋朝:隋文帝时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标志我国科举制正式形成;

唐朝: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后成定制。

北宋: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严格科举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为了防止考试作弊,实行糊名制,采取“弥封”“誊录”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

明朝:开始采用八股取士,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而且只准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出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十个部分组成。分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清朝: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六、真题演练

【例题】下列关于我国古代选官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

A.两宋时期学子想做官必须得通过科举考试

B.唐朝时考生要想做高官必须得参加明经科

C.隋炀帝时开创了科举制

D.“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讲的是九品中正制

【参考答案】ACD。

【优公解析】科举制开始于隋朝故AC正确。B选项明经科主要考儒家经典,进士科考察诗赋和政论,故做高官需要考进士科。D选项讲的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故本题答案选ACD。

 

关注公众号优公教育

了解最新公考资讯

Copyright©2005-2015 优公教育 闽ICP备18013074号-1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厦门优公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出版物许可证 | 营业执照